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构建预防校园欺凌工作责任体系。5月20日,学校特邀请到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检察院综合检察部检察官助理万欣雨走进南昌当代职业高级中学,为师生带来了“法治心育进千校,检爱同行护成长”的法治教育专题讲座。
检察官助理万欣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什么是校园欺凌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通过列举一系列鲜活的案例,使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了欺凌行为的严重后果与恶劣影响。让学生学会对欺凌说“不”,详尽阐述了提升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和技巧,包括提高警惕、果断应对、及时求助于师长或家长等实用方法。 身体欺凌。直接攻击学生的身体,给其他同学的身体造成伤害; 语言欺凌。使用恶意的言语、语言威胁、恐吓、传播谣言和错误的信息等; 社交欺凌。对受害人并不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攻击,而是通过联合其他同学,有组织地排斥或孤立受害人来实施欺凌; 财务欺凌。破坏、索要学生的财物,使其他同学的财产受到损失; 网络欺凌。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的欺凌行为,即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平台、游戏平台和手机等,以恐吓、激怒或羞辱他人为目的的重复行为。 学生欺凌事件不仅给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和伤害,同时也给欺凌者和围观者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伤害。 ( 一 )对被欺凌者的危害欺凌行为使被欺凌者遭受严重的精神创伤和生理、行为不良反应。多数被欺凌者会出现紧张、焦虑、难过、害怕等不良情绪反应,出现头痛、肚子痛、尿床、抽搐、失眠、做恶梦、口吃等不良生理反应,出现少言寡语、孤独、逃学、自伤、自残等不良行为反应。严重者可能导致出现自杀行为。 ( 二 )对欺凌者的危害欺凌行为易助长欺凌者的攻击性倾向,导致欺凌者形成攻击性、破坏性等不良人格,阻碍其与同学的正常交往。久之,也会产生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有追踪调查显示,中小学时期的欺凌者进入社会后,其犯罪概率高于平均水平。 ( 三 )对围观者的危害欺凌事件中的围观者也是欺凌行为的受害者。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围观者(协助、附和、旁观)都会同样因受到欺凌行为的刺激而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即便没有参与直接围观的学生,也会因听到事件的过程或看到欺凌的视频、图片而受到不良影响。有的学生会以某种方式推动甚至效仿欺凌行为。 ( 四 )对学校氛围及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欺凌对学校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欺凌现象的存在与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相冲突,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使学校对部分学生来说成为一个不安全的地方,导致学生对学校产生消极态度和行为,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全校的风气。欺凌行为的发生也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破坏家庭环境,危害社会安定,形成不良社会风气。 不要陷入恐慌情绪,保持情绪稳定。 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试着通过警示性的语言击退对方,或者通过有策略的谈话和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但是不要去激怒对方。 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都要告诉家长,不要自己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应对校园霸凌,学校该如何做? 应对校园霸凌,家长该如何做? 划重点!!! 预防校园欺凌,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1、在学校里多交益友,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2、遇到被欺凌的情况时,要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 3、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关心学生安全,关爱学生健康,关注学生成长,让学生们在校园里健康快乐成长! 通过此次的法制教育讲座,“安全”二字已深入人心,包括领导的心、老师的心、学生的心、家长的心。虽然讲座时间很短暂,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永远不会懈怠,更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