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恪遵宪度》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蛙声阵阵,蝉鸣声声,稻花如白练,荷花别样红。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当夏至阳气到达极致之时,就是阳气始衰之日,阴阳之气在寻求新的平衡,阳性的鹿角脱落,标志着阳性生物的生命力开始衰退,阴气开始产生,一些喜阴的生物出现了。古人以“鹿角解”作为夏至节气的初候,就是在提醒人们: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二候·蝉始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注》说蝉“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夏至二候,正是阳气极盛之时。天气不断趋向极致的热,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蝉鸣不是在宣告暑盛伏天的到来,而是他在提醒人们:在弥漫的暑热里,已有阴气发生。
三候·半夏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注》写道:“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到了夏季三候,夏天已过了一大半。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这个时节从沼泽或水田中生长出出来。
民间习俗
吃面
自古以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日要吃饺子,而从夏至开始则要改变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这是因为夏至是农家最忙最累最欢喜的日子,刚好是大麦小麦收割完毕的时候。
在一些地区,人们将新收获的麦子磨成面粉,制作成各种美食,供奉给祖先,同时也与家人朋友分享丰收的喜悦。这种对祖先的敬畏与感恩,传承着中华民族重视农耕、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
放荷灯
放荷灯是夏至的民间风俗,主要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千百盏河灯在夏至夜晚被人们释放到河中,闪闪烁烁就像散落到人间的点点星光,令人心醉。
喝粥
暑热之邪易耗气伤津。夏季可适当取用清心安神、养阴生津的药材煮而为粥,以安心神、益心气。
健康提示
日常起居
日长夜短,起居调养也需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午睡以养阴护阳。
需要注意的是,炎炎夏日,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因此,要避免久处低温空调房以及大汗后立刻用冷水淋浴等。
运动防暑
在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日晒强烈之时,以防伤暑。运动过程中,避免汗出太过而伤阴耗阳。如果出汗过多,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绿豆盐水汤,切忌冷水淋浴,以防寒邪直入,损伤人体阳气。
饮食提醒
饮食上,宜多吃祛暑益气、生津止渴之品,避免过食生冷寒凉、肥甘厚味之品。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至时节宜常备生姜,煮而为汤,以温胃散寒、止咳止呕、顾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