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赋能教师专业成长,3月20日,学校体育组本学期第四次集体备课活动在教学楼2207教室举行,党支部书记敖欠华、副校长唐海连、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亚平以及信工部两位部长参与指导,体育组备课组长曾旋老师主持,全体体育组教师参加。
01
理念先行:把握“三有三性”课程内核
作为活动主持人,体育组组长曾旋立足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率先提出“三有”“三性”体育课堂教学核心框架,为体育课堂注入新动能、为课程提质明确路径,获得校领导高度肯定。
【三有课堂】
有参与:全员互动设计,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乐起来”;
有内容:目标清晰、技能与素养并重,杜绝“放羊式”教学;
有总结:强化课堂反馈,引导学生反思提升。
【三性特色】
专业性:以科学训练方法夯实体能基础;
趣味性:融入游戏化、情境化设计,点燃运动热情;
创新性:探索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手段,打造“潮”课堂。
02
高位引领:领导把脉赋能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亚平聚焦“课程质量提升”,从课程标准与教学规范出发,强调教学设计需紧扣大纲要求,注重课堂流程的严谨性,要求教师“以规范促实效,以细节提质量”。
副校长唐海连结合自身经验,为青年教师“传经送宝”。他提出:“体育课不仅是技能传授,更要激发学生终身运动的热情”,要让学生掌握一项或多项体育技能,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党支部书记敖欠华在总结中高度肯定“三有三性”框架,称其“切中要害、路径清晰”,并进一步提出要求:教师应以“三有三性”为纲领,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实践。在教学中,鼓励教师以“工匠精神”打磨课程,争做“有专业深度、有教育情怀、有创新视野”的新时代体育教师。共同建立“备课-实践-反馈”闭环机制,推动体育教学持续提质。